《贵州大学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及展望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三全育人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改革。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专业课程体系,振兴新时代本科教育,发挥和凸显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排头兵,要精准把握和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大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新时代“双一流”战略给地方高校带来了发展契机和挑战,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避免学科和专业建设同质化发展[1]。“双一流”背景下开展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建设,满足人才市场对环境工程人才需要,这对提高本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课程设置模块进行分析。

一、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贵州大学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多年来,贵州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学校积极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符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且具有学校自身鲜明特色的专业,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该专业筹建于1987年,并于1988年本科正式招生。经过30余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拥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喀斯特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等实验平台和人才基地。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近5年来师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0人。硕士生导师20人,且主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队伍,每一个研究方向都具有学术带头人。此外,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既反映了贵州环保市场的前景广阔,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也反映了贵州大学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表明环境工程专业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了积极发展[2]。

二、贵州大学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和建设的思想,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形成本学科和专业的课程体系,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广泛的环境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修复以及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此外,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

三、贵州大学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根据工程教育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要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建设上满足工科专业的要求,且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和个性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通过设立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大类课程平台来深入拓展基础课教育,构建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相近专业学科基础融为一体的基础教育体系[4]。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要顺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重实践”的原则,建设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

(一)课程体系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全方位,多层次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依据教育部环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结合近几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来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大类课程体系、专业类课程体系、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第二课堂六大部分内容组成。学生根据制定的培养方案,按要求从课程模块中进行选课学习,经过四年学制的培养,达到最低毕业要求的学分(167+6)。

1.通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类课程总共24门课程,44学分,包括思想政治类7门课程,15学分;军事体育类5门课程,6个学分;外语类4门课程,12学分;计算机类2门课程,3学分;同时拓展类课程8学分,本专业学生要在下面几类课程模块中修读规定的学分,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所选课程名称及学分数详见本校通识拓展课程选课模块。本专业学生至少应在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中选择1个学分。学科大类课程总共22门,56学分,其中必修课程13门,44.5学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认知、环境学概论和大学化学实验等;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1.5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仪器分析、机械制图、环境土壤学、环境毒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质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等。

2.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模块基础之上,是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总共34门课程,应修54分,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其中专业必修课总共5门,17.5学分,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1和2)、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选修课11门,应修学分为11学分,课程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电工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给排水管道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仪表及自动化、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实践类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设计三类,共计18门课程,加上课程实验,共计42学分,占总学分的24%,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5]。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类型包括设计类和研究类,其中设计类包括工程和工艺设计、环境影响质量评价、污染防治规划以及设计和研究相结合等。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按照环境工程专业实际发展需求,近些年要求设计类选题占比超过75%。

3.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个性选修课设置两个方向,最低选修10个学分,一个方向建议在本专业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可在环境领域的选修课程中选修,包括工业生产与污染源分析、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生态工程设计、环境功能材料等10门课程;另一个方向建议本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选修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训练、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讲座和学术活动4门课程,最低选修3个学分。第二课堂包括必修课(2学分)和选修课(4学分),必修课3门课程,分别是形势与政策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5门课程,分别是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

(二)课程体系优化

为了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和系统性。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构建“污染控制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以及“专业特色技术”四个方向的模块群。在每个模块群的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每一门课程从教学团队选出负责人,着力打造一些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金课”,比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要着力于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双一流”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基于2016版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把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新增和调整原有个性选修课的设置。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平台建设,以期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五、结语

“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知识体系建设和教育经费获取困难的难题。再加上国家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将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依照目前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等条件很难满足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应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为指南,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体系优化的思路,同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

[1]谭光兴,王祖霖.处境与策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8):53-58.

[2]李江,邓秋静,杨爱江.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47-48.

[3]黄丽坤,王鑫,夏至,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7-98.

[4]徐忠,李俊生,苏欣颖,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111-112.

[5]李江,李金娟,张瑞雪,等.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8):21-24.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 网址: http://gzdx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4629.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贵州大学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